闻一多像
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但创作道路与徐志摩有很大不同。他受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影响,立志做“艺术的忠臣”。1923年出版的诗集《红烛》中的许多诗就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艳丽的风格。但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倾向并不单一,他的许多诗篇都充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热情又化为神奇瑰丽的想象,如《太阳吟》、《死水》集中的《死水》、《祈祷》、《一句话》、《洗衣歌》、《发现》等。在艺术上,这些诗也结构谨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比喻贴切。
新月社另一个较有影响的诗人是朱湘(1904—1933),其诗作以《草莽集》为代表,往往以小诗的形式,歌唱青春的热情,游子的哀怨,愤世者的孤高以及含有哲学意味的思索,精心的构思中显示出倩婉轻妙的特色。
第二节 左翼文学运动与新文学的繁荣
20世纪30年代是民国新文学的繁荣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是其突出特色,它对新文学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且其本身也体现了这种繁荣。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1927年以后,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和国内、国际社会和民族矛盾的加剧,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或称左翼文学运动)开始蓬勃兴起。在当时,它并不是一种孤立现象。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普遍开展,并给中国文学界以很大的影响。大革命失败后,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在上海汇合,革命文学阵容初具雏形。郭沫若、成仿吾、蒋光慈等人开始发表文章,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们论述了文学的阶级性,强调文学是阶级斗争的武器,阐明了无产阶级文学产生的原因和承担的历史使命,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要“接近大众的用语”。但在运动初期,文学与政治、文学与革命、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被空前强化。处在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化过程中的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者们夸大了文艺的作用,忽视文艺的特征,忽视生活对创作的重要性,认为文学只是“反映阶级的实践的意欲”。因而出现了不少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