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取吊墓坑内下层大型编钟
6月15日上午,考古人员开始拆卸编钟架以便吊取。这个时候,大家才真正领略到这副2000多年前的曲尺形钟架,其设计构造是多么精妙,并富有严谨的科学内涵。只见下层3件铜人的足部皆为一半球体铜墩,实际构成了直角三角形的3个顶点,而这三点又构成了一个平面,加上半球体底座铜人的重量(分别为359公斤、323公斤、315公斤),就使整个铜架的重心非常稳固,自身不易发生倾斜,一般的外力很难使其倾塌。更令考古人员叫绝的是,中层铜人与下层铜人之间,虽有横梁悬隔,却有榫眼相通,而且在一条垂直线上。奇妙之处在于,下层铜人头顶的方形榫头,本身就是方形榫眼,可承插中层铜人下部伸出榫头端部的小方榫。如此这般,中层和下层的铜人就贯通一气,从而使整个铜架牢固地连成了一个整体。或许正因有了如此科学合理的设计,才使这一庞大的钟架承受2500多公斤的重量历2000多年的埋葬与水浸,仍巍然屹立于幽深的墓穴,直到重见光明的一天。
6月17日,中室文物全部清理完毕,考古人员集中精力清理西室。
此时,整个墓坑的水已被抽干,西室内浮起的彩棺全部落入椁底,共有11具棺身,12个棺盖,连同此前取吊出水的两具彩棺(其中一盖未取),此室共有13具木棺,应是为墓主人陪葬而特意摆放的。若站在墓坑边沿望下去,如同遭到了一场浩劫,有侧,有立,有覆,有翻,横七竖八,凌乱不堪。只有少数棺身与棺盖连在一起,大多数则已游离,显然不是当年下葬时的原状,应是积水使其浮动位移之故。木棺四周散落着尸骨和腐烂的竹席,既没有礼器,也没有乐器和兵器,连日常生活用器都很少看到,间或有些小木器、小玉器之类的东西点缀其中,颇有些野坟孤魂的景象。仔细观察,发现木棺分为两类,一类为弧棺,一类为方棺,弧棺较矮,方棺较高,可能意味着陪葬者的地位不同。两类棺虽都髹漆绘彩,但并不华丽,与东室墓主人那豪华艳丽,气势恢宏的彩绘套棺相比,更显简陋寒碜,望之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凄楚和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