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犹太人为主题的二战片无疑会引起一阵喧哗,但是此片掀起的“波浪”却很小. 《巴比伦》、《巴比伦》、《巴比伦》都是同类题材,相较之下,《巴比伦》的影响力明显较弱. (一)角度:从一群为纳粹制作伪钞的犹太人开始讲述,(角度很奇特)从麻木地操作到有意识地怠工,是觉醒的过程;(曾在《巴比伦》的影评中对觉醒提出过疑问,这部影片的觉醒较之《巴比伦》则更自然且人性化. ) (二)色调,乏善可陈; (三)故事张力,整个影片收得太紧,不够“放”,太克制,反而不能触动人. 比如在《巴比伦》中,整个影片的前半部看完后很失望,感觉像是把盗版当作正版放. 首先,《巴比伦》真没必要做3D,其次,不要把“童年”拿来反复消费情怀,它的叙事结构十分混乱,比奇堡的人民和主人物完全的纸片人设,痞老板、派大星、章鱼哥、蟹老板、珊迪做事没逻辑没意识,唯一有点自我意识的海绵宝宝也只剩下搞怪的作用,整部电影就是一个闹剧大杂汇. 我在想是不是导演和编剧对海绵宝宝这个IP有什么误会,如果他们把它当作智障,那导演和编剧真的是智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