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同治三年六月十八日深更半夜,他在安庆接到湘军攻下金陵的咨文时,竟然“思前想后,喜惧悲欢,万端交集,竟夕不复成寐”。此时此刻,喜与欢固不待言,可是,他何惧何悲?个中内情,后人虽不敢妄断臆说,却确知曾国藩在大喜的日子里颇有隐忧!
§§§04.学会在夹缝中生活
曾国藩实行韬晦三计,实出于无奈,并非衷心如此,故私下仍不免发点牢骚。金陵城攻克后的一年多时间中,曾国荃蛰居乡村,身体有病,思想有病,“面色黄瘦”。同治四年六月初三日,曾国藩在安徽临淮接到家信,“悬系之至”,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立非常之勋绩而疑谤交集,虽贤哲处此,亦不免抑郁牢骚。然盖世之功业已成矣,寸心究可自慰自怡,悠悠疑忌之口只可付之一笑,但祝劳伤积湿等病渐渐减轻耳。”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曾国藩违心地实行韬晦三计,获得的是什么呢?除了能苟全性命于乱世之外,便只能是自怨自艾,自慰自怡了。
《孙子兵法》在地形篇中试图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不察地形者,必为地形所误,当然致败。曾国藩看到了人生的“夹缝”,这是对人生局面的精明把握。“夹缝”何在?在人与人之间相争的空档之中。曾国藩深知在夹缝中生活的必要性和艺术性。知“夹缝”者,可以安身。用《孙子兵法》的话讲,“知彼知己,胜乃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