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对产品都有一个心理价位,如果产品价格低于这个心理价位,或者通过其他促销手段给予客户实惠,客户就会觉得占了便宜,成交也就在眼前了。
说“活”话,最好有个目标区间
双方交易,就要按底价讨价还价,最终签订合同。这里所说的底价并不是指商品价值的最低价格,而是指商家报出的价格。这种价格是可以浮动的,也就是说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围绕底价讨价还价是有很多好处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早上,甲到菜市上去买黄瓜,小贩A开价就是每斤2元,绝不还价,这可激怒了甲;小贩B要价每斤2.5元,但可以讲价,而且通过讲价,甲把他的价格压到了每斤2元,甲高兴地买了几斤。此外,甲还带着砍价成功的喜悦买了小贩B几根大葱呢!
同样都是2元,甲为什么愿意磨老半天嘴皮子去买要价2.5元的呢?因为小贩B的价格有个目标区间——最高2.5元是他的理想目标,最低2元是他的终极目标。而这种目标区间的设定能让甲讨价还价,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如果想抬高底价,尽量要抢先报价。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例子就是,卖服装有时可以赚取暴利,聪明的服装商贩往往把价钱标得超出进价一倍甚至几倍。比如一件皮衣,进价为1000元,摊主希望以1500元成交,但他却标价5000元。几乎没有人有勇气将一件标价5000元的皮衣还价到1000元,不管他是多么精明;而往往都希望能还到2500元,甚至3000元。摊主的抢先报价限制了顾客的思想,由于受标价的影响,顾客往往都以超过进价几倍的价格购买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