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岩万壑图》,龚贤,1670年,立轴,纸本水墨,60.5厘米×25厘米。苏黎世,雷特博尔格博物馆,查尔斯·A. 德雷诺沃兹捐赠
中国艺术自发展之初起,其画师们就一直饱受卑微身份之苦,这一点与古希腊艺术家的遭遇十分相似。当时的文人画家姿态清高,淡泊名利,反而更愿意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相比于物质回报,他们更看重鉴赏素养。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中,观赏、品鉴与赏析都被视为艺术创作,与现实的艺术创作相差无几。也就是说,观赏者也是艺术家。中国绘画传统源远流长,且大多基于单色水墨画,但也不乏其他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这里不仅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一批独具自我意识的艺术形式,展现出绘画本身的一种自觉意识。这些绘画通常是怀古之作,但艺术家对广袤天地敞开心扉,乐于接受各种外来的影响。无论是来自蒙古还是更北方,无论是跨越了山峦还是荒漠,无论是来自中亚还是更靠西的欧洲地区,他们都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其中最重要的互动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东海岛国:日本[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