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对于死生之观念,与一般儒者对于死生之观念,可谓大同小异。如上所述推之其他,倘无大误矣乎。
阳明之死生观与禅之死生观
阳明亦儒者也,彼虽采佛禅之理,而其言语文字则固儒者也。故彼对于死生之态度,亦与一般儒者同,直接而明说之盖鲜。然彼之死生观,较之孔孟或宋儒之死生观实,更为正确。彼之所倡知行合一,全采佛禅之说。其死生观亦然。较之宋儒之死生观,更倾于禅。而彼之知行合一之说,若不以佛禅之死生观为玩味,则成效不见。此其故可得而言也。
阳明之知行之知良知也,前编既述之。而其所谓良知,自佛禅言之,不外佛知或神知而已。悟真如法性之理性,悟森罗万象。假有万差之事相恉出,真如是谓佛知或神知。前既详言之矣,禅之悟得其真知,在于不思善、不思恶,证念于无心。则本来之面目涌现于前,显佛性悟佛心证得真如佛知。此方法用于坐禅者,固为静虑悟入之方法。然毕竟为有形的,计静虑发心地,现出本地风光之一种方法手段云尔。换言之,不过识心见性,见性成佛之方法云尔。而本来之面目犹未能见,着于有,着于无,着于生,着于死。宇宙间一切之事,满目之形象,概以差别之眼光而观之故。于本来自性之佛心,有所不能认识者,彼之言曰:“心如虚空。”又曰:“无心是佛。”又曰:“当有无心之心。”又曰:“无心则本心生。”又曰:“无心,则本体自然现。”又曰:“当念一个无心道。”人其立言不外教人去其有无,生死限量定限等等之差别。心使之归于天地,同化物我,同然之本能。泽庵禅师对于此有心无心之说为之解释曰:“有心之心与忘心,同所谓有心者。”依文字而言,有此心在之谓也。无论何事有心存焉,心有所思,分别思案,由之以生。此为有心之心也。无心之心与本心同,无所执着,此时之心既无分别,亦无思案。广被于身,流布于四体。无所不住,亦无所不留。如木、如石,并木石而无之。此为无心之心也。阳明以此无心之工夫,谓之存天理去人欲,或谓之致良知,或谓之惟精惟一之工夫,或谓之不虑而知之良知,而其根本之思想“心即理也”。所以返于本来之理也,是即佛禅之所谓无心,所谓本来面目,所谓佛知,所谓佛心。要而言之,此两者其无心之方法手段。虽不无稍差。其终局之目的,则无心也。天地万物之返于一体也。然则虽谓此两者为同一,固无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