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11 洛阳实验区指导处新旧职员合影(1935)[76]
实际上,这种看似轰轰烈烈背后,是社教社理事会执着推进社会教育实验的情怀,是实验区指导处职员的寂寞坚守,特别是后者。每月400元的经费,漫天黄沙、兵匪混杂的北方环境,对于这群平均年龄不足35岁、受过民众教育专业训练、多来自山清水秀的江南之地的翩翩青年,挑战可想而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是培植社教人员之专业机关,英才辈出,蜚声国内,本区指导员多取供于此,并经中国社会教育社郑重介绍,故工作人员均品学兼优,英气勃勃,足为事业推动之大动力。”[77]社教社常务理事梁漱溟、理事江问渔在《乡村建设实验》(第3卷)中专门提及洛阳实验区条件艰苦,对指导处职员们的“此种清苦生活,诚堪敬佩”[78]。社教社总干事俞庆棠担任洛阳实验区的常务董事,当她受邀前去考察实验区选址时,面临着种种实际困难,“中原有肯干苦干的人才,中原有好学深思的人才,中原有以事业为前提的人才,中原值得我们大家钦敬!‘到洛阳去’这一刺激,把我激成了一个有生气的积极的向前奋斗的人了”。[79]社教社常务理事赵冕考察洛阳实验区事业,“甚为满意”,“经过各村,胥受热烈欢迎,村民男女老幼,农工商学,每村恒聚数百人,秩序井然。视察之后,颇受感动,深信该地民众已有相当组织,并能将教育与社会生活打成一片。足征该区任事者苦心孤诣,谆谆教诲之切。该区诸位先生多埋头苦干,其服务精神,实堪钦佩”[80];“各指导员颇能努力工作,不特能吃苦耐劳,有时还捐薪充作事业费,此种情形,甚堪钦佩。惟以经费特别困难,一时尚难扩充”[81]。实验区职员们对该实验区的付出,指导处主任陈大白的回忆颇具代表性:“在此六年中,我们为了学术,不知绞了几许脑汁,创制了几种中心实验;我们为了事业,不知流了几许血汗,来推行工作,以砥于完成;我们的经费虽少,但是我们本着以最少金钱办理最大事业之原则,在极度紧缩中展开预定之事业;还有我们的人员也是不多,可是大家兴趣浓厚,献身事业,虽戕身亦在所不惜。尤其是在抗战军兴后,华北战事失利,敌我仅一河之隔,对岸枪战,敌机肆虐,各乡村横遭蹂躏,但是我们依然态度镇静,埋头苦干,不以威胁而稍馁其气,在实验事业尚虽不能尽如大众之所企,但是切实施行,于地方建设与社教学术,不无稍有贡献。”[82]或许,正是社员们的坚守和认真,才使得以洛阳实验区为代表的社教社事业,无论在高歌猛进的顺境中,抑或在艰难困苦中,呈现一直向前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