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来看,在对自我实现的理解上,中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自我概念的解释倾向于独立(independent)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个体是自主独立的,个人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质,而且行为特征主要是个体人格特质影响的结果。而在亚洲以及其他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对自我的理解则有不同。自我不是简单的独立个体,而是和周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体的行为决定总是和他所处的关系范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个人之间维持着相依的关系(interdependent)。这种强调依存关系的文化要求成熟的个体能够很好地保持与周围人的关系并融入其中。而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理念,功能之一就是促进个体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并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并予以维持。从中可以看出,和谐的思想理念要求个体与他人和社会发展出一种基于“礼”的“和为贵”的理想关系。因此,从这个层面说,传统尚“和”的社会文化规范为个体在传统社会中发展出健全的自我提供了标准参照与学习指南。
二、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的消极影响
《孟子·告子下》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要有所发展,就必须常常保持与外国斗争必胜之信念。不仅仅是国家,个人也是如此。个人也应常常保持为四周之敌所困、与之斗争必胜的意志,没有这种信念是绝不会有所进步发展的。[15]中国人过于崇尚“和”,忽略了适度“竞争”在平衡人我关系与群我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产生压抑,妨碍个性自由和个性发展,有时为了“和”,甚至有委曲求全或掩盖矛盾之嫌,这又带来了某些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