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6月,捻军乘歼灭僧军之机,分路南归,以夺回自己的老根据地雉河集。但清廷为加强对该地人民的统治,已于1864年在此设涡阳县,筑墙增防,派重兵防守。曾国藩急调湘、淮各军来救。捻军攻坚40余日不克,只得分途突入豫西、鄂东休整。1866年夏,捻军再图雉河集,但因清朝查办民圩已见成效,大军在外徘徊近月,无法回归。
捻军的活动愈益艰难了。1866年10月,捻军乃在河南陈留、杞县开军事会议,认识到“独立难持,孤军难久”,议定军分二路:东路以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等为首,仍在中原地区活动;西路以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怀王邱远才等为首,前赴陕甘,往连回民起义军,以成犄角之势。
曾国藩的剿捻方略不能收效于一时,加之淮军本为李鸿章禁脔,指挥间也不免掣肘,引起了目光短浅、急于求成的清朝当局的不满。1866年继东捻军突破沙河贾鲁河防线之后,11月西捻军又进入陕西,清廷就再也不能容忍了,遂以李鸿章继任钦差大臣,负责围剿东捻军,而以左宗棠前往陕甘对付西捻军。
东捻军抢渡运河失败后,西走河南、湖北,取得了几次重大战斗的胜利。曾国荃等统带的新募湘军主力彭毓橘、郭松林及淮军张树珊等部先后被歼。1867年2月,东捻军又在湖北安陆府之尹隆河设伏,大破淮军名将刘铭传部。刘铭传以下“总统、营官与幕僚等俱脱冠服,坐地待死”。然而误期后至的湘军鲍超部突然在捻军背后发起猛烈攻击。捻军马队受惊,如潮涌奔腾,致人马自相践踏,遂由大胜转为大败,不仅丧失了两万多忠勇战士,也丢失了大量马匹、枪械和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