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君权不振与士庶对立
随着儒学式微、玄风播扬和士族中重家轻国观念的泛滥,皇权政治从西晋时期起开始出现疲软的趋势。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在江南能够重建政权,完全依靠的是侨、土高门士族的支持和一部分流民帅的军事力量。东晋建国伊始,高门大族凌驾于皇权之上形成所谓“共天下”的格局,以后,王、庾、桓、谢等氏相继通过掌握扬州朝政或荆州地方权力牢牢地控制了司马氏皇权。皇帝大多数情况下是士族的玩偶,且不说对朝臣的升迁、藩镇的调配没有多少发言权,就是对自己身下的“御榻”也有朝不保夕之虑。晋元帝和简文帝都一再向王敦、桓温表示要让位“以避贤路”。当然东晋门阀政治的主要基础是士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然而其文化背景和观念变迁的作用也不应该轻视。当时,每个大族成员对皇帝,或维护或对抗,无不是为家族门户计。王敦最初不欲立司马睿,是担心“年长难制”。待造反克建康后,他就明确对王导讲:“不用吾言,几至覆族。”王彬拒绝参与王敦之乱,同样是害怕“祸及门户”。就连王敦临终时也对心腹讲:“我死之后,莫若释兵散众,归身朝廷,保全门户,上计也。”[40]除来自北方胡人的外患外,各家族之间的权力之争能否保持相对平衡,成为决定东晋政局稳定还是动乱,乃至动乱激烈程度的重要因素。南朝时期君主的权力虽然开始回归,但是处于衰弱中的士族仍有一定的力量。而且正是由于已经走下坡路,士族中的重家轻国思想反而比以前更加强烈。他们经常摆出一副“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的架子,尽其所能地给皇帝出难题。也正是由于他们积极参与劝进、禅代、授玺等政权转移活动,才使得南方王朝改旗易帜来得那么顺利和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