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等人的佛教革新,主要体现在佛制佛事佛徒方面,核心是“整理僧伽制度”。
“整理僧伽制度”是太虚在1915年提出来的,以后太虚及其领导下的革新人士一直围绕它从事佛教革新活动。以至于后来他的“大将”印顺和芝峰干脆说:“现在中国佛教的情状呢?不是当先‘律’、‘禅’、‘教’、‘净’那样的争见了,据说是在‘新’、‘旧’之争。其实曾有什么在学理上运用方法的‘新’、‘旧’之争呢?没有。干脆地说句吧:新的只是主张‘整顿僧伽制度’,旧的呢要‘一切守旧’。”[29]
太虚在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时说:“辛亥革命成功,中国既成立了共和立宪的国家,僧伽制度也不得不依据佛制加以适时的改变,使成为今此中国社会需要的佛教僧寺”。换句话说,建立人间佛教,并促使佛制佛事佛徒趋向现代化,是太虚整理僧伽制度的主要动机。
太虚的这一动机,可以从他给《海潮音》和《现代僧伽》两个刊物确定的宗旨中看出来。他给两者确定的宗旨分别是“发扬大乘佛法真义,应导现代人心正思”;“团结现代僧伽,住持现代佛教,建立现代佛学,化导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