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后,为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等学校开始推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开展半工(农)半读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全面调整期间,学者们对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总体而言不多,从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章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领域,此外还有少量关于半工(农)半读教育的研究。
第一,关于高等学校教学理论的研究。
1962年,教育部制定《关于编写高等工业学校基础课程和基础技术课程教材的几项原则(草案)》,提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少而精”、循序渐进等9项原则。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重点在“少而精”原则上做了探索。我们仅考察中国知网收录的1961—1965年发表的关于“少而精”原则的文章,发现5年间共有论文111篇,远远超出对其他高等学校教学理论的研究。其中,1964—1965年的文章量占5年总量的77.48%,说明在这两年,学者们重点对贯彻落实这一原则进行了研究。
在具体研究中,多数研究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这一原则的贯彻问题,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少而精”原则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有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论证了“少而精”原则的科学合理性,认为“少而精”原则是一条正确处理教学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数量与质量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①有研究者指出,“少而精”原则有三方面内容:课程门数的“少而精”;每门课程内容的“少而精”;每次讲授内容的“少而精”。②有研究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少而精”原则,除了深入领会党的教育方针和具体的培养目标外,还必须在教材的规律(教材的科学体系或内在逻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识规律(主要指思维发展的水平)、这样的学生学习这样的教材的规律(学习规律)三个方面下功夫。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