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约作于庆元元年(1195)。
[2]此言有幸独占此处风流。一丘壑:即一山一水。
[3]前事错:言不该误入仕途。
[4]此言功名富贵当是那些年少得志者的事业。邓禹:字仲华,新野人,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拜为大司徒。麻霞:色彩斑斓。黄阁:指丞相府。
[5]“怅日暮”两句: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纫兰”句:言将兰联结为佩饰,以杜若为束带。兰、杜若,皆香草名。此处用屈原《离骚》诗意。入江海:指避世远居。
[6]此言莫效孔子在卫击磬以遭荷蒉人讥笑。事出《论语·宪问》: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一挑草筐的人经过孔子门前,嘲笑他音乐中表达的有志干时而无人见用之悲,告诫他要“深则厉,浅则揭”,即懂得因势而变,与世推移。
[7]仰天大笑:喻笑傲林泉、不以仕进为怀。穷达:指人生道路的困顿与显达。
[点评]
通篇赋写退隐的风流和乐趣,但是“遇合,事难托”一语,却隐隐透出全词触发点所在:那是因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始终找不到可以实现的机会,君臣遇合、大显身手是难以希求的。
全词共三片。一片首韵直接入题,以占尽一丘一壑的风流自我形象,领起全篇。接韵以茅屋上“松月桂云”和山脚下清泉脉脉的优美风景,具体写占尽这一丘一壑的美景者的风流意态。以下以“寻思前事”退过一层,转写以前入仕的错误:一是此间的猿鹤为他的离去而悲鸣烦恼,一是功名本是邓禹那样少年得志者的事。这两个表达,一正一反,反借山间猿鹤之怨来表明自己本性合居于山中,正借邓禹辈人的得志,表明功名之事本不属于自己。“终须是”一语,内藏自己多少努力都已失望的感慨。